shopping_bag

嗨嗨,我是Josh! $379

對棒球的熱情,帶他不斷勇敢實踐夢想,棒球 YouTuber 台南 Josh 費時三年親筆撰寫,揭開生活的起起落落,陪伴讀者在逆境中找到重新振作的力量 ⚾️

購書限定加購商品 👉🏻

學業守 $100

每書限5個,庫存386

感情守 $100

每書限5個,庫存297

職守 $100

每書限5個,庫存334

健康守 $100

每書限5個,庫存335

交通安全守 $100

每書限5個,庫存403

add_box 加入購物車(小計$

highlight_off

format_quote內文試閱

台南Josh

嗨嗨,我是Josh!

平裝、14.8 x 21.0 公分、黑白 336 頁
2024 年 6 月 5 日

定價 480 $ 379

嗨嗨御守 加購價 $100

學業守、感情守、職守、健康守、交通安全守,五款選擇,讓 Josh 的反向祝福帶你從此順遂。


對棒球的熱情,帶他不斷勇敢實踐夢想,棒球 YouTuber 台南 Josh 費時三年親筆撰寫,揭開生活的起起落落,陪伴讀者在逆境中找到重新振作的力量 ⚾️

一名台積電工程師,為什麼選擇踏入YouTube圈,又是怎麼轉型做棒球頻道的契機與過程。經營之初遇上版權問題,卻也意外收到大聯盟的邀請,參訪春訓與球星們面對面交流。然而,正當事業看似達到巔峰之時,一場全球性的疫情爆發,導致棒球賽事停擺,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難道剛起步的事業就要陷入絕境之中?

受到來自同行的攻擊、身為男性面臨家暴事件的無助與恐懼、捲入漫長的訴訟過程,他陷入生活與事業的迷惘,但仍不斷地嘗試,試圖尋求突破的可能。在一系列的難題與困境中,他是否能找到重新振作的勇氣?邁開步伐,迎接未來的挑戰與機遇!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台南Josh,揭示他如何在逆境中堅定自己的信念與勇氣。

本書同時收錄Josh為球迷撰寫的「如何看一場棒球」,從基礎棒球規則到各種球路認識、擅長的數據分析彙整、台灣各球場指南、有趣的棒球用語與不成文規定⋯⋯不論原本看不懂棒球或天天看比賽的讀者,都能在其中獲得收穫,深入逆勢中拚盡全力、棒球比賽的迷人魅力。

歷時三年的沉澱,全書流露真切之情。坦然書寫自身的焦慮與彷徨,對棒球的熱愛,時刻的深層內省。平實的口吻,一句句最真實的叩問,對人生方向感到茫然的你,絕不容錯過。



首刷限定贈品

🏟️ 特別附錄台灣球場指南
🍠 台灣番薯丸地瓜球免費兌換券




作者 台南Josh

台南Josh,本名鄭毓倫。原本是一位科技業工程師,短暫在台積電待了一陣子,後來誤打誤撞成為了全職棒球YouTuber。以「嗨嗨,我是Josh!」的影片開場白逐漸被台灣棒球迷所認識,而一段只維持幾個月的婚姻讓他被更多人知曉。


商品資料

書名
嗨嗨,我是Josh!
作者
台南Josh
定價
480 元
裝幀
平裝、14.8 x 21.0 公分、黑白 336 頁
ISBN
978-626-9782451
出版日
2024 年 6 月 5 日
出版
啟明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書
樂天Kobo電子書open_in_new
Readmoo讀墨open_in_new

相關書籍

嗨嗨,我是Josh! 試讀
close

目次

Part 1 嗨嗨,我是 Josh!

01・成為YouTuber之前

02・轉型棒球頻道

03・遭遇版權問題

04・大聯盟邀請參訪春訓

05・與大聯盟球星碰面

06・嗨嗨神祕力量反指標

07・辭掉工作邁向全職YouTuber

08・疫情來襲,全職YouTuber剛起步就陷入絕境?

09・同行的攻擊

10・進入棒球圈工作?

11・對所有事物喪失興趣

12・從家暴事件回來

13・漫長的訴訟過程

14・下一次婚姻?

15・新竹球場工商炎上

16・三十座大聯盟球場之旅

Part 2 如何看一場棒球

01・比賽架構

02・守備位置

03・投手分工

04・投手球種

05・常見的棒球戰術

06・棒球數據

07・棒球的網路用語

08・有趣的球員暱稱

09・棒球場上的不成文規定

10・最感動的比賽

-

這本書其實已經籌劃了好幾年,一開始出版社找我是想要寫一本教學如何看棒球的書。棒球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運動,如果不是從小就有接觸,長大後才想要看懂棒球需要付出很大的心力。我們的切入點就是想從我這個棒球YouTuber的角度,來寫一本成為棒球迷的入門書,這在市場上應該是有它的獨特性的。 經過了一年的撰寫,整本書的內容已經接近完成。然而我自己重新讀過之後發現不太對勁,這本書完全讓人看不下去,即便我已經盡可能想要寫得淺顯易懂,裡面還是有太多複雜的說明跟解釋。對不懂棒球的人來說,讀微積分可能還比讀這本書輕鬆一點。這可能也是市面上鮮少有同類型書的原因,你想要把棒球規則寫得簡單,就會出現很多的例外跟疏漏。可是如果想要寫得完整,又會變得像規則書一樣生硬,那不如直接看規則書就好了。我嘗試了很久,始終沒有辦法從中找到一個平衡點,而那個時候我也正在處理我的婚姻問題,這本書的完稿日似乎就這樣遙遙無期了。

後來我們把整本書的方向做了調整,放棄掉大量已經完成的內容,只留下幾個讓新手球迷能夠稍微入門棒球的章節。其餘的部分,我就來寫寫我這可以說是異常複雜的YouTuber生涯。雖然我成為YouTuber只有短短幾年的時間,我也不是什麼百萬訂閱等級的流量怪物,但是我這幾年經歷過的事情可能比很多人都還要更豐富。從科技業轉職棒球YouTuber、到美國職棒大聯盟採訪世界級的頂級球星、從版權問題中重新找出生路、引發炎上風波的新竹棒球場工商、一口氣走遍美國職棒大聯盟的三十座球場,然後當然還有我那出現在各大新聞版面的家暴離婚事件。這些故事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如果透過寫書的方式把它們記錄下來,對我自己很有意義,並且應該也會有蠻多人想要了解這些事件的細節吧。所以,何不呢?就把這些內容加進我的書裡吧。

最後就誕生了這本很貪心的書,我什麼東西都想放進去,但是我又知道每個段落不能放太多,否則根本收不了尾。 自己給這本書的定位是一本多面向的書,我想要讓很多人都用得到它。這本書有一點職涯選擇、一點自媒體經營、一點美國職棒的特殊經歷、一點婚姻關係跟家庭暴力防治,甚至還有一點的棒球入門,各種議題都碰了一些,任何人都有可能在這本書裡面得到一些他所需要的內容。你粗略一看可能會覺得這本書到底在幹嘛?怎麼整本書好像沒有一個很特定的主軸,光是婚姻關係跟棒球入門放在同一本書裡就夠荒謬了。可是我覺得這樣的形式也有它的好處,也許你是因為對自媒體經營感興趣才看了這本書,在你看完了那幾個章節之後,說不定你會順手往後翻一下婚姻跟家庭暴力的章節。在幾年後的某一天,這些內容搞不好就剛好對你的人生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

那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在這本有點偏向是自傳形式的書裡,還是保留了先前所撰寫的部分棒球內容,就是想要讓這本書的各個段落產生一點互相影響的結果。我覺得透過各種不同的面向來吸引你閱讀這本書,可能更容易讓沒接觸過棒球的人,誤打誤撞的吸收到了一些基本的棒球知識。相較之下,寫一本很完整的棒球教學書,實在太難推給新手球迷了。

這就是這本書會以這個結構呈現的原因了,希望你能夠在這本書裡面找到你有興趣的內容。看完之後,不妨也可以往前往後翻一下,這些看似發散的各種主題,是我這幾年來的心路歷程。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它們的存在構成了現在的我,不論是好的部分還是壞的部分,我都想跟所有人分享。

-

第六章 嗨嗨神祕力量反指標

「嗨嗨,我是Josh。」這句話是剛轉型做棒球影片時想到的開場白。

如果有一個特別的開場白,可以加強個人的記憶點。像日本的偶像團體或諧星,在登場的時候通常會有固定的問候句,是一個讓觀眾容易對你更有印象的方式。當然YouTuber的影片內容能不能吸引人才是重點,假如影片沒人想看,有超特別的開場白一點用都沒有,不可以搞錯優先順序。可是如果作為輔助,開場白和一些特定的人設是有幫助的。

我一直都很喜歡看日本的搞笑節目,對於日本諧星可以說是如數家珍。發現日本諧星除了一些自己招牌的搞笑段子之外,還會有一些特定的角色形象或人設。例如說天然呆、特別小氣、非常正能量、輕浮人設、愛抽菸喝酒、喜愛賭博等等,很多其實並不是什麼好的形象。可是如果帶有一個特定的角色特質,可能就會有相關節目可以上,觀眾也會因為人設記得你,然後因此去看表演,最後甚至成為粉絲。只要不是太危險、太負面的形象,我認為公眾人物帶一點人設是好的。它可以是真實的,比如說把一些本來就有的特色稍微放大一些;當然也可以是設定出來的,和私底下的自己完全不同,只是一個舞台上的形象。像日本諧星就經常有改變人設的情況發生,發現原本的設定紅不起來,就乾脆整個人轉變形象。有時候一個正確的人設,就可以將沒沒無聞的三流藝人變成全日本都認識的頂級巨星。

初期轉型成為棒球頻道的階段,我做了一些嘗試。過去還沒有人把生硬的棒球數據用中文影片的方式呈現,而台南Josh這個頻道名稱則慢慢地將棒球數據連結起來,自己也覺得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為了加強頻道的專業性,有時候會特別挑一些比較生硬的論文來看,試著把複雜的論文用白話方式說給觀眾聽,能夠幫助我建立專業的形象。可是後來我注意到這個形象有潛在的危險性,越強調專業就越容易遭受挑戰。

人都有比較心理,只要在影片裡表現出「很懂的樣子」,就一定會有人出來挑戰,認為他比你更懂。而我充其量只是一個對棒球數據感興趣的球迷,一點理工背景,外加看得懂英語文章。看完國外的棒球研究後再去查一些數據輔助,就有辦法兜成一個貌似合理的故事。然而實際上我並沒有什麼數據分析的背景,研究所真正的專業是原子力顯微鏡,和棒球一點關聯都沒有。另外,我又是自己一人做影片,沒有夥伴討論,內容難免會出現自己沒注意到的盲點,這一切到後來都會成為問題。初期是還好,反正沒什麼人注意我,但如果頻道逐漸做起來,會出現很多喜歡我的人,同時也會有很多討厭我的人。這之中臥虎藏龍,一定有人對棒球數據的專業程度比我好。若影片被一一詳細審視,多多少少會被挑出一些毛病,這時我以「專業」為訴求的人設就會不斷被質疑,而大家最喜歡看的就是人設崩壞的瞬間。

於是,我很明確知道自己不可以被套上棒球數據專家的形象。

這個形象很容易讓人迷失自我,高估自身的能力,甚至開始出現莫名的優越感,一切都非常危險。被捧得越高,就越多人想把你扯下來,而你也會摔得越深。當然也是可以選擇繼續往專家的這個形象深耕,但就必須花很多時間來補強各方面的專業知識,這些知識不光是網路上看得到的棒球文章,其中還牽涉到一些統計學的概念,甚至會接觸到醫學領域,這些我完全沒有涉獵。去學不是不行,只是需要很多的時間,而且能有多少成效恐怕很難說。

雖然在YouTube上搶到棒球題材的先機,可是為了加強自己的專業形象,投入大量的時間額外學習,會讓我這段時間的影片產能大幅下修,說不定會因此出現很多取代我的頻道。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而YouTuber是很講求時機的工作,我當時的想法是應該繼續做影片,同時不要勉強自己往太過專業的形象靠攏,太冒險了!至於到底該往哪個方向走?老實說我也還沒理出一個頭緒。

必須說我的運氣真的很好,正當煩惱著人設問題的時候,突然一個最適合替我解套的人設浮現出來了!二〇一八年,大聯盟球季剛開打沒多久,當時我做了一支影片在講波士頓紅襪隊開季所做的一些攻擊策略改變,讓他們打出非常可怕的進攻火力。但是就在那支影片發布的隔一天,紅襪隊就被當時奧克蘭運動家的左投手Sean Manaea投出一場無安打比賽。因為發生的時間點很湊巧,就在臉書粉絲專頁上提了這件事。其實當時也沒有特別給自己設立一個反指標的人設,就只是剛好發生了,所以發個廢文來消遣自己,想不到這篇反指標廢文在後續幾年對我的頻道造成重大影響。

這種說誰好,誰就倒的反指標人設,一直以來在職業運動圈都相當常見。例如籃球有知名的Charles Barkley,而棒球這邊也有老爹David Ortiz,他們看好哪一隊,通常那隊就會慘敗。以科學的角度來看,當然不存在所謂的反指標啦,否則跟他們的預測反著買運動彩券就財富自由了。不過職業運動就是需要話題嘛,這就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每次到了季後賽,大家就會想知道他們預測誰會獲勝,看看反指標會不會再次應驗。而在我發了那次紅襪隊被無安打的消遣廢文後,有一些觀眾開始關注我的影片講到了誰。例如二〇一八年的五月,我的一支影片講到了洋基隊的游擊手Didi Gregorius四月份的打擊成績超級好,幾乎是全聯盟最頂尖的打者。可是就在那支影片之後,Didi五月份陷入深不見底的超級大低潮,單月的打擊率低到只有.149,從聯盟最好的打者直接變成自殺棒。其實這也只是球員正常的成績上下震盪,要一整季都打出這麼巔峰的成績本來就很難,表現下滑和我做的影片當然沒有任何的實際關聯。可是從話題的角度來看,球迷看到Didi被我講完就直接陷入大低潮,自然會開始把我和反指標人設慢慢連結起來。

後來還出現許多例子,不過主因也是因為我做過很多的影片,講過的人一多,難免會有幾個剛好陷入低潮或受傷。可是不得不說有一些是真的很巧啦,可能本來整季都好好的,我一講完就馬上受傷,這種巧合的程度我自己都會笑出來。於是反指標這個人設和我的連結越來越強烈,甚至也和開場白連結在一起,球迷會用「被嗨了」來代表被我提到的球員。並且用「抗嗨」代表被我提過,但是卻持續交出亮眼表現的選手。

反指標的嗨嗨人設,本來也只是在觀眾圈裡的一個哏,頂多一部分的棒球迷知道而已,沒看棒球的人基本上完全不會知道,更不知道什麼被嗨或抗嗨。來到二〇一九年,那年同時有U18和十二強兩個棒球國際賽事。U18的冠軍賽由中華隊出戰美國隊,一九年的美國隊非常強,有許多未來可能會上大聯盟的超級大人物。我在決賽之前刻意做一支影片介紹幾位美國隊的主力打者,一方面可以讓觀眾認識這些選手,一方面也是自己「寧可信其有」地在玩反指標的哏,想說故意趁決賽前介紹,能不能為中華隊帶來一點好運?結果中華隊表現超棒,打敗了強敵美國隊拿下冠軍。後來在蔡英文總統的恭賀貼文中,也許是小編的創意,在文末加了一句「是不是也要感謝台南Josh?」中華隊拿冠軍完全是球員們的努力,和我沒有任何關係,可是也因為總統貼文裡的這句話,讓後續的新聞也提到了我,這個反指標的人設也更加確立。

U18結束後沒多久就是世界棒球十二強的國際賽,十二強是成棒層級的國際賽,關注度比U18更高。當時接到Vamos的邀請,和知名球評喇叭哥潘忠韋一起拍攝了幾段賽前分析的節目。其中在談波多黎各的單集中,有一個橋段是要寫出心目中波多黎各的戰力分數。我根據查到的一些資料,給予波多黎各六分的評價,並且在節目上說了:「如果把中華隊當成一分,波多黎各就算他六分。」主要是想表達波多黎各是一支戰力很強的球隊,中華隊要過這關很不容易。這個六分和一分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只是錄影時腦中浮現的數字。結果十二強預賽的第一天,中華隊不僅打敗波多黎各,而分數恰巧就是六比一,命中我賽前講的戰力分數,只是兩邊反過來。這一下子又在網路上造成了騷動,連我朋友都傳訊息跟我說,你反指標也就算了,連比數都能中到底是怎麼辦到的?很多網友也留言說本來不相信什麼反指標,但是看到比數命中只能合理懷疑Josh是時空旅人了。

經過這兩場國際賽,我的身上就此被綁定了很強烈的反指標人設。當然我是沒有這樣的能力,純粹只是講的東西多,發生巧合的機率也會比較高,而預測和講解基本上都是按照數據講,所以我的預測通常都會和主流意見蠻接近的。除了一些國際賽或直播會刻意玩哏、反串做點效果,我平常並不會為了「反指標」故意去做一些太離譜的預測和分析。或許也正是如此,當我的預測出現反指標,大眾才會覺得特別有趣,想說Josh明明講的東西都有數據支持,怎麼結果出來會完全相反?這肯定是有嗨嗨神祕力量在作祟!只能說誤打誤撞吧,不刻意去做容易產生反指標結果的預測,反而更加深了反指標的印象。

曾經有人問過我,「Josh你都做這種棒球分析的影片,卻被貼上一個超級反指標的標籤,會不會覺得這種說法會顯得你不夠專業?」其實我反倒覺得是一種解套,棒球結果本來就難以預測。即便球員在我做過影片後狀況下滑,也不代表我先前講的東西就是錯的,說不定是其他球隊針對他做了策略調整、球員自己改變機制,甚至是他出現了一些傷勢。影響球員表現的原因有千百種,而影響一場比賽勝負的原因更是多不勝數,所以後續出現相反的結果,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只在意講的內容邏輯是否通順?有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持?至於結果會如何,就是我無法控制的了。這個標籤貼在我身上,反而能更輕鬆地去看待結果。

另外,反指標還有一個好處,它讓我可以更直接地去評論球員表現不好的地方。做講評類的影片一定會收到很多觀眾意見,特別是在YouTuber這個行業,它比傳統媒體來得更直接、更快速,觀眾會直接在影片下方留言。而當你要去講評球員的不好,一定會伴隨著一些風險。球員本身都有他們的球迷,所以即便從數據去評論球員表現的弱點,只要用字稍微強烈了些,可能就會讓球迷難以接受。會覺得你是怎樣,很了不起嗎?你也不是球員出身的,憑什麼在這邊批評?面對這種情況,反指標就成為我的保護傘。和批評球員相比,球迷們更希望我「不要稱讚」他們喜歡的球員,這真的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

不過反指標也不是總帶來好處,往往也衍生了一些困擾。我知道這聽起來 有點離譜,但真有不少人會對反指標走心,我為此收過各種人身攻擊和威脅訊息。不管是做大聯盟還是中華職棒的內容,只要遇到關鍵賽事,我講到哪支球隊,或是戴了哪支球隊的帽子,總會引來少部分球迷的不滿。

即便我已經做影片好幾年了,這個狀況還是持續發生。雖然我還沒遇過有人真的當面臭罵我,各種攻擊言論只存在於網路上。有一些公眾人物面對這種情況可能會選擇提告,給網路上做言語攻擊的人一些教訓。不過對我來說,我覺得處理這種事情太浪費時間了,比較偏向盡可能忽視他們,不要跟他們起衝突。與其爭那一口氣,不如把時間留給自己。

但是這樣還是不夠,因為我也曾經收過一些關於人身安全的威脅,我知道這些人絕大部分都只是在網路上放話,實際上不會有任何動作。不過我不能冒這個風險,球場裡有幾千又甚至上萬人,我會和球迷近距離互動,只要有那麼一個瘋子對我的反指標形象走心到要攻擊我,我是絕對防不了的。台灣的球場並沒有任何的安檢措施,什麼武器都帶得進去。因此我現在如果去球場看球,基本上都不會先把行程講出來(在國外是還會啦,畢竟認識我的人比較少。)但是在台灣我就不會講,後來一些重要比賽也比較不會進球場了。某方面來說也蠻諷刺的,棒球既是我的興趣又是我的工作,但是重要的比賽我卻不太能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