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書的馬 $580
空白地區 workshop 2009-2016 作品選
加入購物車(小計$)
內文試閱
已絕版
空白地區 workshop 2009-2016 作品選
本書自彭星凱逾百本的優秀作品存菁,從理念綜觀到材質細節,以簡約符號探透平面美學的可能性。更深刻地,他回頭溯源出版的本質,整理設計師、編輯、作家對「理想書設計」的三方觀點,再行自我驗證與辯證,是一本臺灣出版設計十年間的專業觀察。
商品資料
顧客評論發表評論
吃書的馬
$580
已絕版
Part 3 編輯食堂 - 1
二月二十日.與J在 Gordon Biersch.談文本詮釋
嘉世強.時報出版文學線主編。合作案例依時間序:《生命如不朽繁星》、《父親的靈魂在雨中飄升》、《暗店街》修訂新版、《等待》十五週年新版、《戰廢品》十週年新版、《半場無戰事》、《黑髮女大學生之死》、《天上再見》。在文中以J簡稱。
1.
F:我們初次接洽的書,是《生命如不朽繁星》(註作品編號)。在這之前,我對時報出版的印象是體制與規範很嚴格,所以一開始是想拒絕的。與你合作之後,發現公司過去的限制可以被打破,讓我對封面的想像一下子變得很廣,我現在還是很感謝你當時有進一步說服我。你最初找我合作的契機是什麼?
J:我先是找到你的網站,在上面看到蔣友梅的《浮生記行》(註作品編號),還有其它好幾個。我覺得畫面很乾淨、工很細。我會形容它們都有重量,感覺是一個有份量的視覺作品。有位設計師的作品就太亂(J把名字寫在餐巾紙上),習慣把版面塗滿。
F:哈哈哈哈,我要拿走證據。
J:這樣的設計師處理業主的事情,動作調整很快。
F:我覺得他有達到很多臺灣編輯對「豐富」的需求。
J:是啊,就是那種「哇哇哇,好滿。點點要多亮有多亮,東西要多滿有多滿」的感覺。但我覺得,做文學書有時候只是一個情緒而已,它沒有明確的心法,最後只剩抽象的感受。有些文本的包裝就是要抽象才能傳達力量,否則就會太片面或太局部。
F:收到《生命如不朽繁星》的提案時,你有什麼想法?
J:我那時候看,覺得它沒有故事性。不過你後來跟我解釋藍色是人的長影,我就可以理解。唯一我仍感到可惜的,是原文比中文跳,看起來太像外文書。後來《半場無戰事》(註作品編號)跟《暗店街》(註作品編號)開始改變,原文字慢慢被稀釋,不再成為畫面的主角。如果這本書可以再來一次,我會希望中文書名多一些表現。
F:我們合作《暗店街》時,我才開始將設計重心放在中文字體上。中文字形不特別經過設計,放大到畫面的某個比例就會很像一塊塊磚頭,很難好看,但不正確的字體又會扭曲文字本身的傳達與感受。我想是我過去還沒辦法拿捏設計與文學的平衡點,只好收斂中文字,讓氣質突出一些,企圖藏拙。
J:很多人跟我說《生命如不朽繁星》的內封更符合書的感覺,能夠想像故事。
F:你得到的回應是內封更貼近書的內容?
J:對。但我自己不這麼覺得。照片比較容易聯想故事,對抽象圖形的反應則見仁見智。編輯是最清楚文本的人,看到書封提案的當下,判斷是否有詮釋出書的精神,是最重要的。只要編輯能架構出文字與設計之間的連結,我想讀者在讀完整本書後,就能有所體悟。以前我喜歡提前請設計師看書稿,後來我發現這樣行不通。大部分設計師不會一個月只做一本書,設計師對於書的理解也可能與編輯有落差,應該讓設計者對著作中某一個主題營造出的感受進行再創作。
F:我在講課時也常會被問到「做書之前是否需要讀完一本書」。我認為設計師的工作是將書的內容凝縮成一句話,再將它具體地表現出來,畫面才會有重點。我有幾次,讀過書稿後,情緒太多,反而不知道該怎麼做。設計師不是負責整理文本情緒的人,要依賴編輯指引方向,將情緒帶出結論,才會變成讀者看到的東西。
J:有時設計師讀過書,會對某些主題或橋段反應特別強烈,而執著地做下去。臺灣設計師大多相對編輯年輕,獨特的偏好有時更具市場性,但偏離編輯想像太多的狀況也會有。最近合作的《天上再見》(註作品編號),我與公司最後的挑戰,是書腰的顏色。但我知道如果要你從灰色改成白色,你不會答應,那樣故事裡憂鬱、陰陰濕濕的感受就不見了。我相信這本書,想看的人就會看到。白色書腰即使能在陳列時更清楚,但沒有感覺,太功能性了。
F:我當時的考慮是,白色會讓書衣的灰紅色看起來太過粉嫩,搭配深灰色才能呈現故事的血腥。
J:有些出版社規定得很嚴格,他們會希望書封看起來像是可購買的商品。我覺得時報在文學書上還有一些空間可以嘗試。有時候內部的接受只是無法提出反駁,他們是不是百分之百喜歡、或真的能夠理解,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