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 $142
動物只要無病無痛、溫飽有餘,就會心滿意足。人類照理來說應該相仿,但身處現代世界的人們卻並非如此——至少,大多數人都無緣於知足常樂。
加入購物車(小計$)
內文試閱
定價 180 $ 142
加入購物車
商品已加入,前往查看購物車
動物只要無病無痛、溫飽有餘,就會心滿意足。人類照理來說應該相仿,但身處現代世界的人們卻並非如此——至少,大多數人都無緣於知足常樂。
當代生活中,處處可見鬱悶之人的身影。明明我們的生活相對安定,物質也不虞匱乏,為何焦慮、空虛與不安卻總是盤桓其中?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譽為是「繼亞里斯多德後,人類最偉大邏輯學家」的伯特蘭・羅素,在這本經典著作中,以誠懇、精準的觀察與洞見,揉合犀利卻優美的筆調,試圖對此問題的成因作出診斷,並替普羅大眾開出一劑人人皆可施用以重拾生活熱情的藥方。
本書於一九三〇年首次在英國出版,距今已經過了九十年,但隨著世界現代化的進程,羅素的人生智慧不但沒有絲毫過時,其中的預言性質更不斷顯現,重要性與日俱增。
顧客評論發表評論
幸福之路
$142
第一章 人們為何不快樂?
動物只要無病無痛、溫飽有餘,就會心滿意足。人類照理來說應該相仿,但身處現代世界的人們卻並非如此──至少,大多數人都無緣於知足常樂。如果你本身就是個不快樂的人,想必你也正準備承認你並不是個特例。而如果你喜樂無憂,那麼,請捫心自問,你有多少朋友跟你一樣笑口常開?當你在心中回顧完了親朋好友以後,記得從中熟悉察言觀色的技巧;那麼當你往後在日常生活中遇見各色各樣的人,便能更加敏銳地察覺他們的感受。布萊克(William Blake)曾寫道:
我所遇見的每一張臉龐,皆沾染著,
怯弱的痕跡、哀傷的痕跡。
鬱鬱寡歡的神色姿態儘管各有不同,但你將發現,到處皆可瞥見這樣的身影。讓我們假設你處身在最典型的現代大城市──紐約:你在上班時間站在一條繁忙的街道上,或是在週末時分途經市區的某條大道,又或者你正出席一場夜間舞會。在如此想像的同時,請清空你的心靈,把自我擱置一旁,然後將來自四周陌生人的性情影像,一個接一個盡收眼底。你將發覺,這些身處不同場所的人們都有各自的煩惱。就上班時間川流的人群來說,你會察覺到他們的焦慮不安、精神過度專注與腸胃消化不良;你也會看出,他們僅僅關心力爭上游,完全不懂嬉戲的樂趣,更對旁人視若無睹。另一方面,如果你流連在週末的市區大道上,則可以見到有閒階級的男男女女,其中不乏非常富有之人,全都投入在尋歡作樂的行列中。然而,這場追逐享樂之戲,卻一致地採取了統一的步調在進行──亦即,以車陣中最緩慢的那部車的車速,一起朝前駛去。對所有駕駛來說,不僅無法看清前方路況,更遑論欣賞街景風光,因為一旦轉頭他顧,便有引發車禍之虞。每部車子的每一名駕駛都一心一意地想超越前車,可是道路壅塞不堪,因此沒有人能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假使駕駛不把超車放在心上,如同乘客偶爾就會如此一般,那麼,他們會馬上變得無聊透頂,一臉不快,但卻無濟於事。有時,會看見一輛載滿非白人乘客的車子,洋溢著真正的歡快氣氛,但這樣「異乎尋常」的行徑卻會引發公憤,最後他們將由於事端擴大而遭到警察逮捕,因為──享受假日的歡愉是違法行為。
接著,讓我們來觀察一場夜間派對上愉快的人們。所有的賓客都抱定主意要開懷盡興,他們的決心是如此堅定,如同看牙醫時決意不呼天搶地一般。世人普遍認為飲酒與愛撫是通往狂喜的捷徑,因此,人們很快便醺醺然起來,一邊努力忽略自己身旁伴侶的反感。黃湯一杯杯下肚,男人開始淚流滿面,哀嘆自己對於母親無私付出的虧欠。酒精釋放了他們在神智清醒時被理性給壓抑下來的罪疚感。
以上種種沮喪煩悶的成因型態各異,一部分來自社會體系,一部分則肇生於個人心理──當然,在很大程度上,個人心理也是社會體系的產物。我在此前已經寫過若干文章,論及為了提升幸福,在社會體系上所須作出的改變。不過,討論有關放棄戰爭、停止經濟剝削、廢除標榜殘忍與恐懼的教育方式等論題,並非本書的寫作意圖。找出社會體系如何避免戰爭發生的途徑,是人類文明的核心要務,但是,當人們鎮日愁眉不展,以至於,彼此交戰殺戮還比日日得過且過要顯得較不恐怖的話,那麼,想要建立一個反戰的社會體系,將比登天還難。只要機器生產多少還能使一貧如洗的人從中獲利,那麼持續施行脫貧措施就是當務之急;然而,假使富人的生活也悲愁莫名,那麼推動人人致富的作法又有何用?所有人都知道以殘忍與恐懼作為教育手段並非上策,但是本身即受教於此道的人士想當然爾無法提供其他妙方。以上種種思索,引領我們聚焦關注個人所遭遇的難題:置身於崇尚古風的社會中,每個男人或女人在當下此刻,該致力何事才能獲致自身的幸福?為了討論這個問題,我將把焦點限定在,那些並未遭受到外在極端悲慘事件蹂躪的人身上。我將假定他們的收入足以維持食衣住行所需,健康狀況也能夠因應日常的體能活動。我將不談論那種巨大的災難事件,比如一次失去了所有子女,或是慘遭當眾羞辱等等。這類事情當然值得一談,重要性也不在話下,但與我希望細談的主題分屬不同的層次。我的目的是,針對文明國家中大多數人日復一日蒙受的尋常苦悶,開出一劑療方;如此的苦悶煩憂,由於沒有明顯的外在成因,而更讓人感到逃無可逃,益發難以忍受。我認為這樣的鬱悶情緒,絕大部分起因於錯誤的世界觀、道德觀與生活習慣,連帶摧毀了我們天生追求幸福的熱情與興致,而那份熱情,卻正是無論人類或動物最終踏上幸福之路時必需仰賴的基礎。這些基礎皆存在於個人的能力範圍之內,我將提出若干改進的建議,只要遵照施行,再加上不致太差的個人運氣,就可能嚐到幸福的滋味。
對於我想提倡的哲學,最佳的介紹方式,或許是先談談我的個人故事。我並不是個天生快樂的人。孩提時,我最偏愛的聖詩是「厭倦人世,罪孽沉重」。在五歲那年,我經常思索,如果我會活到七十歲,那麼,到當時為止我才度過了人生的十四分之一而已;想到還有如此漫長無邊、沒有盡頭的無聊生活等在前方,令我難以忍受。青少年時,我痛恨人生,不時徘徊在輕生邊緣,只有鑽研數學的熱切渴望能使我打消此念。相反地,如今我享受人生;幾乎可以這麼說,隨著年歲增長,我越來越能夠體味人生之樂。箇中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我已經找到了我最渴望的事物,並逐漸將其中的絕大部分給納入手中。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成功地將某些願望中的目標──譬如,針對這樣或那樣的主題,鑽研出明確無疑的知識──視為根本無法達成之事。然而,最主要仍是由於我降低了對自我的過度關注。如同其他接受過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樣,我也習慣於反省自己的罪惡、愚蠢與短處。對我來說,我就是個可悲的傢伙──這無疑正確無誤。於是,我逐漸學會去對自我與自己的缺陷漠不關心,愈來愈把注意力集中在外界的對象上:世界局勢、知識的各種學門,與我所愛慕的人。確實,對外界的種種興趣,也分別有著帶來痛苦的可能:世界可能戰火四起,某個領域的知識可能難以掌握,友人也可能英年早逝。但是這類的痛苦,並不會像源於自我嫌惡所帶來的災難那樣,摧毀生命的本質。而每一種對外界的興趣,皆會啟發某種活動,只要這種興趣能一直保持活絡,它所帶來的活動就會成為防範無聊人生的完備措施。相反地,對自我的興趣並不會推導出這類具有進展性質的活動。它也許會讓人每天寫日記、去給精神分析師治療,或讓人成為僧侶。但是,僧侶也只有當僧院的日常作息使他忘記了自身靈魂的時候,才會喜樂無憂。僧侶認為宗教是讓他擁有幸福的原因,但其實這樣的幸福,他若從事清道夫的工作也能獲得,只要他被迫持續做下去即可。外在的紀律性活動,正是這些不幸之人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因為他們專注自我的程度太深,以致於無法以其他任何方式矯正過來。
自我專注有幾種不同的形式。我們可以列出「罪人」、「自戀者」與「自大狂」這三種最常見的型態。
我所指稱的「罪人」,並非指那種犯了小罪小過的人:每個人都會犯上點小過小惡,也或者不會,端視我們對罪惡的定義而定。我在此是指,那種全神貫注於「罪惡意識」的人。這種人總是反對自己、對自己有意見,如果他信教,就會將這些詮釋成上帝對他的責備。他心中所塑造的自我形象,是他認為他應該成為的模樣,而這始終與他對自我的實際認知相抵觸。假使他在意識思想層面,早已拋棄了兒時在母親膝下所習得的戒律格言,他的罪疚感仍可能因此深藏在潛意識中,只有在他喝醉或睡著以後才浮現出來。儘管如此,這卻已經足以讓一切事物索然無味了。在內心深處,他依然接受著所有幼時學習而來的禁令。講髒話是背德的,喝酒是背德的,行事精明算計是背德的,尤其,性是背德的。當然,他並沒有放棄任何這些樂事,不過,對他而言,這種種樂趣全都浸染了毒藥,讓他感覺自己的品格已然遭到玷污。他全心全意渴望的快樂,是來自母親正面肯定的撫慰,他依舊保有童年時獲得如此慰藉的記憶。由於這種快樂不再對他敞開大門,他感到一切再也無關緊要;因為他必定犯了罪過,他於是決定要深深投入罪惡的懷抱。當他墜入情網,他尋覓母性的溫柔,但卻無法接受它,因為,由於心中的母親形象作祟,他無法尊敬與自己有性關係的任何女人。然後,在滿心失望之下,他變得殘忍,接著又後悔自己的殘忍,之後則又重新開始,輪迴於這個包含想像的罪惡與真實的悔恨的沮喪循環。這正是許多表面上冷酷的放蕩者的心理歷程。促使這些人墮落的原因,是他們心中藏有對一個無法獲得的對象(母親或母親的替代者)的摯愛,再加上早年被灌輸的可笑倫理準則以致。從這些早先的信念與情感的壓制中解放出來,是這些母性「美德」的受害者邁向幸福之路的第一步。